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点2021年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05 来源:外国语学院

一、总体概况

华南农业大学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点在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基础上,2014年成功申报获批。本学位点立足于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市作为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

201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7届学生,共127人,目前已有85人毕业,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以华南地区为中心,辐射至全国10多个省份,正在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其中,2021年翻译专业硕士在校研究生42人,包括2020级学生19人,2021级学生23人,132019级学生全部在2021年获得硕士学位。

目前,具有招生资格的导师18名,包括6名教授,10副教授,且绝大多数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师生比为1:2.33,能够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校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化“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抓好研究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引领效应、队伍建设和面向全体研究生的“有效覆盖”;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力进一步提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增强。

根据学校《2021年党建工作要点》和《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年工作要点》的要求,定期组织研究生班会,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校规校纪;发挥“三会一课”在党员经常性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并做好相关记录,每学期检查2次。

研究生党员积极参加校党委、学工部(研工部)和院党委组织的各类党课学习活动,并结合专业特色,积极组织支部内党课和学习交流活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共产党简史》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籍,在学习党的知识同时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和征文等途径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举办了外语党课、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四史”主题演讲等主题党日活动,做好党建带动团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研究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年度转入研究生党员2名,发展3名研究生党员,培养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15名

 三、研究生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2021年,继续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了培养过程与行业需求的对接,突出了基础能力与涉农特色的融合。将语言、翻译和涉农领域的教育资源多方整合,既培养学生一般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培养学生涉农领域的专业翻译能力,使学生毕业时能够适应多种就业需求。

严格执行导师考核、选聘、培训制度,完成了新一轮的导师考核、选聘和培训。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导师选聘文件《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实施细则(2021修订版)》(华农外语院发〔2021〕5 号),进一步细化了导师聘任规则、提升了导师聘任要求。2021年,按照新条例规定,共续聘导师1名,新导师1名。同时,学院还注重对导师队伍的培训,把师德师风放在第一位,要求导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且注重导师专业培训,学院继续以外派导师出去学习和邀请校外专家前来讲座的方式,加强对导师进行培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继续认真执行师生互选制度,2021同学入学即开始选择、确定导师,提升了研究生管理和培养效率。

学位点继续重视对研究生们的“实践训练”,并完善了考核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完成至少15万字的翻译实践训练和为期一个学期且不低于10万字的翻译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证明和翻译任务证明,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会同校内导师对2020级同学开展了实习答辩。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学位点严格贯彻落实翻译硕士教指委与我校研究生院制定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定了学院层面的配套管理文件,并根据学院情况和专业特点推进教育改革。

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型导师模式建构的新思路、新途径,逐步建立起了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导师队伍。2021年学位点与广州市泰领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派研究生到基地学习,邀请行业专家来校给研究生上课,以及指导实习答辩。

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水平。2021年,翻译硕士导师黄国文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导师队伍建设,以黄国文教授为引领,继续拓宽专业课程思政和涉农翻译相结合的培养道路,致力于培养既有三农情怀又有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 

继续促进人才培养与导师课题或专任教师的翻译项目相结合,鼓励教师把研究生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组,带领学生参加翻译实践、翻译研究或其他语言服务项目

 五、教育质量评估及分析

培养成效显著,影响力不断扩大,报名人数连年增长,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招录比由最初的2:1上升到如今的5:1乃至8:1,录取分数也明显上涨,2021年复试线高出国家线15

“研学结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生态语言学研究所和翻译学研究所,促进生态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和生态翻译研究转化为翻译硕士培养资源。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市厅级及横向项目多项。学生积极参与项目,以研助学,以学助用。 

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2021与广州泰领翻译服务有限公司签订校级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与广州联普翻译有限公司、广州策马翻译有限公司继续推进合作、加强联系。

案例教学成果显著。2021年,张欢老师的“基于农业翻译项目的教学案例:‘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报告的汉英翻译实践教学”及陈喜华老师的“基于翻译项目的教学案例:加拿大木业市场调研报告的汉英翻译”分别荣获“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

培养质量得到保障。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导师、学院和学校三位一体,注重对教学、实习、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的指导和层层监管。2021,所有2019级的毕业生都顺利通过了答辩,拿到了学位。

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多数学生的翻译实践选题,涉及国外学术性较强、难度较大、内容较前沿或较经典的专著。如涉及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的《人与狮:冲突、保护与共存》(Humans and Lions: Conflict, Conservation and Coexistence、《全球变暖:为了一个健康星球的个人解决方案》(Global Warning: Personal Solutions for A Healthy Planet)、《语言学习的生态学及符号学:社会文化视角》(The 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涉及农业经济学的《农业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s、《农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减贫促增长》(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moting Growth with Poverty Reduction)等等。

 六、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考核、培训制度。以提升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为导向,吸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导师队伍,并增强对现有导师的培训和管理。

进一步推动翻译硕士教育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推动翻译硕士教育与校本特色相结合。在提升翻译硕士通用语言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支持翻译硕士师生同校内外翻译行业或涉农领域的学科加强联系,推进翻译教育与涉农语言服务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