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增信,传承红色基因——“外语党课”邀请红色文化翻译专家唐艳芳教授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英译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26 来源:外国语学院

326日晚,一堂用外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党史教育课”在华南农业大学思政体验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色文化对外译介研究所所长、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唐艳芳教授受邀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300余名师生讲授题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南湖到西柏坡》——英译纵横谈”的“外语党课”。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文艺、院长黄国文、党委副书记张健、校团委副书记党林夕、英语系副教授杜龙鼎出席党课。

  

  

党课前,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副校长邓诣群教授向唐艳芳教授颁发纪念证书,感谢他以丰富的英译实践经验,引领同学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外语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提升外语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思想自觉和能力水平。

  

  

唐艳芳教授从话语概念切入,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南湖到西柏坡》的英译实践,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党史文献和红色文化英译过程中话语转换的意义、问题和方法。他指出,要做好党史文献英译过程中的话语转换,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事关国际话语权的大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解决了“挨打”“挨饿”之后、在新时代解决“挨骂”问题的根本办法和主要抓手。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来理解中国话语体系国际建构——即“走出去”的意义。 二是要立足中国,增强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三是要积极探索,提高效率。在英译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系统观,整体把握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建构,以“正名”和“顺言”为抓手,妥善处理“中国标识”与“国际融通”间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在沟通过程中寻求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最后,他勉励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用外语讲好中国红色故事。

在互动环节,唐艳芳教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在党史文献翻译过程中更多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作为外语人如何在国家提升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中贡献力量等问题,鼓励同学们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践行新时代外语人的责任担当。

  

  

据悉,本次党课是“外语党课”第四期。“外语党课”是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促有效路径所打造的党建特色品牌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也是学院党委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活动旨在通过邀请与专业相关、相近的大家、名家、教授和活跃在一线的行业骨干,运用中英日等多种语言,以外语人的视角讲述党的知识,诠释新时代外语人的责任与担当,引领广大外语学子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努力成为具备扎实专业学识、开阔国际视野、浓厚家国情怀、时代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本学期,“外语党课”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聚焦党史学习教育,通过邀请与专业相关、相近的名师大家、行业骨干用外语讲述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砥砺初心使命。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引领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文/钟奕菲             

图/贺政捷、叶露、张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