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成的学科,着眼于语言生态以及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其产生既是建立人类与自然新型关系的需要,也是语言学价值的自我完善。
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国文介绍说,目前生态语言学不但研究与生态有关的话语,还研究与生命可持续相关的领域。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多样性,涉及濒危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语言对环境的影响,涉及语言在描述生态问题和改善环境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语言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方面的作用;生态哲学观怎样通过语言来影响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涉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系统应该生态地‘构建’世界。”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员范俊军表示,有学者认为,语言环境包含意识—逻辑环境、生物—逻辑环境、社会—逻辑环境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呼应人类的生物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生态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语言与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冯广艺提出,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系列问题,探讨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它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语言生态方面的理论和决策咨询服务。
关注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冯广艺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带有一定的社会宏观特征,还带有与具体客观事物息息相关的微观特征。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既可采取语言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也可采用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使用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法,还可以采用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范俊军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语言“生态”的划分,包括:象征性的生态,即把语言之间以及语言内部的关系类化为象征性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即地形、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和生物世界;社会文化生态,即语言社群的政治、文化、历史环境;认知生态,即人类的思维和认知世界。
黄国文总结了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三种不同视角:第一,紧扣大自然本身,研究语言的自然环境。第二,从心理学角度入手,重点研究语言的心理环境。第三,以社会学为基础,研究语言的社会环境。
立足语言生态危机
“生态语言学的动力和生命力在于应用,应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和深化其内涵。”范俊军认为,今后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要立足语言生态危机,紧贴时代需要,加强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同时开展相对宏观和战略性的研究。
黄国文表示,生态语言学者要对人类行为、思想进行审视和批评。未来,要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人们生态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范俊军看来,对语言生态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也是应对当代语言生态危机的基本前提。进行语言生态监测与评估,关键在于动态掌握语言资源的分布、生存和发展状况,以及对语言生态变化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尤其要关注人为干扰和语言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记者 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