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讲坛第27期:语言模因的形成过程与传播特性-谈汉语模因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用

发布时间:2017-10-19 来源:外国语学院


主讲人:何自然教授

讲座时间:2017年10月25日下午15:00-17:00

讲座地点: 5A402

主讲人简介:

      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该校《现代外语》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创始人、名誉会长。何自然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4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第二届委员、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Intercultural Pragmatics)及《语用学》(Pragmatics)等刊物编委。

    何自然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逾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其他语用学、语用语法等专著和译著10部。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有关学科论文中的被引用次数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082011年曾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文学学科)名单,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讲座摘要

    本讲座结合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用来分析汉语模因现象,探索汉语话语形成与传播的规律,并对汉语话语的语用机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讲座讨论以下的几个内容:首先探讨汉语模因形成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讨论为什么有些信息可以被大量表征并被不停地模仿、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甚至经年不衰;而有一些信息就不被看好,人们渐少提及,是弱势模因,最后被人遗忘。其次,讲座认为语言模因的形成需要有动态的语境和模因宿主的意愿来触发。前者主要包括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而后者则指宿主对信息所持的态度和引发的联想。最后,讲座描述汉语模因在形成、复制和传播过程的主要特性。

关键词:语言/汉语模因;社会生态环境;模因触发因素;模因传播特性